English | 院长信箱 | 联系我们
人才培养
本科生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正文

专业设置

发布时间:2022-03-08 08:16:56 点击:[]


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专业是8803威尼斯检查中心的传统优势专业,从1952年成立拖拉机专业,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研发能力强、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拥有车辆工程国家级教学团队等省级以上科研与教学团队4个,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的理事单位,全国车辆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材编委会委员及省级相关行业理事长单位,在低速车辆、新能源客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设计方面特色鲜明。具有本硕博三级学位授予权,是国家级特色专业(2011年),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2年),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2020年),河南省重点学科、省级特聘教授设岗学科;2011年获批本研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18年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拥有车辆动力传动系统及其智能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后备实验室等8个省级以上学科平台,在车辆基础理论研究与产品开发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和较强优势,是国内车辆行业公认的车辆研发和人才培养基地。

本专业通过专业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视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形成了校企协同育人的办学特色。从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三个层次,建立完整有序的课程体系,并与实践教学、专题研究、科研实践、社会实践和各类学科竞赛等相结合,贯穿本科生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毕业生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高,已培养出以张清杰院士等为杰出代表的6000余名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车辆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见附件1、附件2、附件3

智能车辆工程

面向智能汽车和电子信息产业,立足于国家和地方战略发展需求,推动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快速发展,培养智能汽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人才。重点围绕智能汽车领域,培养掌握坚实的数学、物理、计算机、智能信息处理和认知的基础知识,系统掌握车辆先进智能技术、信息交互技术、基础支撑技术等领域多学科交叉理论与专业知识,具备智能汽车结构设计、算法开发、测试评价等方面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终身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及一定的国际视野,能从事智能汽车设计、研发、工程应用及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可以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具备前瞻市场眼光的智能汽车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课程有智能车辆概论、传感器与信号处理、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车辆构造、车辆理论、车辆设计、车辆制造工艺学、智能车辆测试与评价技术、智能车辆决策规划与控制、智能汽车环境感知技术、智能车辆电子控制技术、车辆无人驾驶技术、智能交通技术与应用等。学生毕业后可在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的知名汽车公司、研究院所、零部件制造公司、技术支持公司、高等院校等单位工作。

智能车辆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见附件4

能源与动力工程

以国家和社会对能源动力类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具备坚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系统掌握能源高效洁净转化与利用、能源动力系统与智能控制等方面专业知识,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双碳达标”背景下具备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知识的智慧型能源动力类应用研究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目前设置有动力方向(模块A)、制冷方向(模块B)、热能方向(模块C)三个培养模块,旨在造就环保发动机、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等各种动力源,智能制冷热泵机组,先进能量转换与节能环保装置,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传统能源及新能源先进发电,高效燃烧及固废减量,储能等方面,熟练使用现代工程工具,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的德智体美劳、应用研究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能从事能源、动力、环保等领域的产品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制造、运行控制、管理等方面工作,并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见附件5、附件6、附件7

交通运输

面向国家交通强国战略和现代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需求,主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良好道德品质,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良好的国际视野、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交通运输专业基础理论,具有突出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强烈创新意识的应用研究型高级专门人才。主要专业课程有运筹学、交通运输工程学、运输组织学、智能交通系统、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交通运输企业管理、交通运输规划、交通工程学、交通运输安全工程、物流学、供应链管理、新能源汽车构造、汽车运用工程、汽车电器与电控技术、汽车营销、汽车保险与理赔等。学生毕业后可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汽车制造、汽车服务、物流运输、智能交通、交通规划、运输管理等领域及其他相关行业从事科研、教学、设计、生产、技术开发及组织管理等工作。

交通运输专业培养方案见附件8、附件9